【旁征博引是什么意思?】2、
“旁征博引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在写作或讲话时,广泛引用各种资料和事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。它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度和论证的充分性。
下面是对“旁征博引”的详细总结,包括其含义、出处、用法以及相关词语对比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旁征博引 |
拼音 | páng zhēng bó yǐn |
含义 | 指在论述问题时,广泛地引用各种资料、事例或经典文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,体现知识的丰富和论证的严谨。 |
出处 | 最早见于《文心雕龙·论说》:“援引古义,旁征博引。” |
二、用法与语境
- 适用场景:多用于学术写作、论文、演讲、评论等需要逻辑严密、证据充分的场合。
- 使用对象:通常用来形容作者、学者、作家或演讲者在表达观点时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和广泛的资料来源。
- 常见搭配:
- “他写文章旁征博引,让人信服。”
- “老师讲课旁征博引,令人受益匪浅。”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成语/词语 |
近义词 | 引经据典、引以为据、博古通今 |
反义词 | 言之无物、空洞无物、泛泛而谈 |
四、典型例句
1. 他在论文中旁征博引,引用了大量中外历史资料,使论点更具说服力。
2. 这位作家的作品旁征博引,展现了他对文学的深刻理解。
3. 虽然他的观点有道理,但表达方式过于旁征博引,显得有些冗长。
五、总结
“旁征博引”是一种高水准的表达方式,体现了说话者或作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论证的严谨性。它不仅能够增强语言的权威性,还能提升文章或演讲的说服力。然而,使用时也需注意适度,避免堆砌资料而失去表达的流畅性和重点。
通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,“旁征博引”不仅是语言技巧的体现,更是思想深度和文化素养的象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