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清风半夜鸣蝉】一、
“清风半夜鸣蝉”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《西江月·夜行黄沙道中》,原句为“明月别枝惊鹊,清风半夜鸣蝉”。这句词描绘的是夏夜田野中的宁静与生机,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,传达出一种闲适、恬淡的意境。
整首词以夜行途中所见所闻为线索,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田园夜景图。词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刻画,也流露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和谐的向往。这种意境在现代生活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精神意义。
二、信息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南宋·辛弃疾《西江月·夜行黄沙道中》 |
原文句子 | “明月别枝惊鹊,清风半夜鸣蝉” |
作者背景 | 辛弃疾(1140-1207),字幼安,号稼轩,南宋豪放派词人,军事家,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。 |
作品背景 |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期间,描绘了夏夜田间行路时的所见所感。 |
意象分析 | - 明月:象征清辉、宁静; - 别枝:指鸟儿因月光而飞离树枝; - 惊鹊:表现夜晚的静谧中突然的动态; - 清风:带来凉爽与舒适; - 鸣蝉:夏日特有的声音,体现生机与活力。 |
意境特点 | 静中有动,动静结合,营造出一种恬淡、安宁的田园氛围。 |
情感表达 |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,以及对平静生活的向往。 |
现实意义 |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此词提醒人们关注自然、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瞬间。 |
三、结语
“清风半夜鸣蝉”不仅是古诗词中的经典名句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。它告诉我们,在喧嚣的世界中,偶尔停下脚步,聆听自然的声音,或许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。这种诗意的生活方式,值得我们在今天重新品味与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