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奉为圭臬的词语意思是什么】“奉为圭臬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对某种观点、理论或标准极为推崇和尊崇。这个成语在文学、学术、政治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。
为了更清晰地理解“奉为圭臬”的含义,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解释与总结:
一、词语解释
- 奉:恭敬地对待,尊崇。
- 为:作为。
- 圭臬:古代祭祀用的玉器,象征着权威与准则。后引申为标准、规范、典范。
因此,“奉为圭臬”字面意思是“将其当作圭臬”,即把某种事物视为最高标准或行为准则。
二、词语来源
“圭臬”最早见于《礼记·礼器》:“圭璧金璋,不粥于市。”后世逐渐引申为衡量事物的标准。成语“奉为圭臬”最早出自清代学者龚自珍的《己亥杂诗》:“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。”虽非直接出处,但其精神内涵与此类表达相契合。
三、词语用法
- 褒义:表示对某种思想、理论或做法的高度认可和尊重。
- 贬义:有时也可用于批评某人盲目崇拜某种观念,缺乏独立思考。
常见搭配如:“他将这本书奉为圭臬,几乎不再阅读其他作品。”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奉为经典、奉为楷模、奉为真理 |
反义词 | 视为无物、不屑一顾、置若罔闻 |
五、总结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奉为圭臬 |
拼音 | fèng wéi guī niè |
出处 | 古代文献中引申为标准,现代常用表达 |
含义 | 把某种事物当作最高标准或行为准则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强调尊重与推崇 |
褒贬色彩 | 褒义为主,有时可含贬义 |
近义词 | 奉为经典、奉为楷模、奉为真理 |
反义词 | 视为无物、不屑一顾、置若罔闻 |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奉为圭臬”不仅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成语,同时也是一种表达高度认同和尊重的方式。在日常使用中,需结合语境判断其褒贬色彩,以避免误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