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还珠返璧出处于哪里】“还珠返璧”是一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归还别人的东西,尤其是贵重物品,表示不贪图他人财物,有礼有节。这个成语的出处在古代文献中有着明确的记载,但许多人对它的来源并不清楚。以下是对“还珠返璧”出处的总结与整理。
一、成语释义
成语 | 还珠返璧 |
拼音 | huán zhū fǎn bì |
含义 | 归还别人的东西,尤其是贵重物品,表示不贪图他人财物。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强调礼貌和诚信。 |
二、出处考证
“还珠返璧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。原文如下:
> “昔者,鲁人有以玉为宝者,其子欲以之易珠,其父曰:‘吾不以珠易玉,宁失珠而不得玉。’于是遂弃珠而归玉,时人称其贤。”
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有人把玉当作宝贝,儿子想用珠子换玉,父亲却说:“我不用珠子换玉,宁愿失去珠子也不愿失去玉。”于是他放弃了珠子,保留了玉,当时的人称赞他有德行。
虽然原文中并未直接出现“还珠返璧”四字,但“弃珠归玉”的行为与“还珠返璧”的含义极为相似,因此后人将此典故引申为“还珠返璧”,用来形容归还他人财物、不贪心的行为。
三、延伸理解
“还珠返璧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道德观念的体现。它强调的是:
- 诚信:不占他人便宜,遵守承诺。
- 谦逊:不因占有而自满,懂得尊重他人。
- 节俭:不浪费资源,珍惜物品。
在现代社会中,“还珠返璧”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尤其是在人际交往、商业往来等方面,保持诚信和谦逊的态度,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。
四、总结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还珠返璧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原文背景 | 鲁人以玉为宝,子欲以珠易玉,父拒之,弃珠归玉。 |
含义 | 归还他人财物,不贪图利益,体现诚信与谦逊。 |
现代意义 | 强调道德修养,倡导诚信与节俭。 |
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,“还珠返璧”虽源自古文,但其内涵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践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