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岿然不动的来历】“岿然不动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在面对压力、困难或挑战时依然保持稳定、不为所动的状态。这个成语不仅富有文学色彩,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。
一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岿然不动”最早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夫士之行,有可进者,有不可进者,若其志不立,虽有才智,终不能有所成也。故曰:‘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’其言之也,非徒文辞而已,乃所以自勉也。若能守节不移,虽处穷困,亦能自立,此所谓‘岿然不动’也。”
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,“岿然不动”最初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坚定意志、不因外界环境变化而动摇的精神状态。后来,这一成语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,如形容建筑稳固、山岳屹立、人物坚毅等。
二、成语含义解析
词语 | 含义 | 使用场景 |
岿然 | 高大坚固的样子 | 形容物体或人的稳重、坚固 |
不动 | 不移动、不改变 | 强调稳定性、不变性 |
岿然不动 | 指高大稳固、不为外力所动 | 多用于描述人或物的坚定、不动摇 |
三、历史典故与实际应用
1. 历史人物
在中国历史上,有许多人物以“岿然不动”的精神著称。例如,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中提到自己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,正是这种坚定不移、不为外界干扰的精神体现。
2. 建筑与自然
“岿然不动”也常用于描述建筑或自然景观的稳固。如长城、古塔、高山等,都是人们常用“岿然不动”来形容的对象。
3. 现代语境
在现代汉语中,“岿然不动”多用于形容人在面对压力、挑战时表现出的坚韧和冷静。比如在商业竞争中,企业若能“岿然不动”,往往意味着其基础扎实、战略稳健。
四、总结
“岿然不动”这一成语源自古代文献,最初用于形容人的坚定意志,后逐渐扩展到更广泛的语境中。它不仅是语言艺术的体现,更是中华文化中对“坚定”“稳定”“不动摇”精神的推崇。
通过了解其来历、含义及应用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文化内涵,也能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,表达对他人或自身坚韧品质的认可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岿然不动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含义 | 高大稳固、不为外力所动 |
用法 | 形容人或物的坚定、稳定 |
应用领域 | 历史、文学、建筑、现代语境等 |
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不同文体中的使用方式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