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陶侃惜谷文言文及翻译】一、
《陶侃惜谷》是一篇记载于《世说新语》中的古代文言短文,讲述了东晋名将陶侃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,发现有人浪费粮食,他对此表示不满,并通过自己的言行教育他人珍惜资源。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简短,但寓意深刻,体现了古人对节俭美德的重视。
文章通过陶侃的行为,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粮食的珍视以及士人阶层的责任感。其语言简洁明了,内容生动,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现实价值。
二、文言文原文与白话翻译对照表
文言文原文 | 白话翻译 |
陶侃尝为寻阳郡吏,尝见人盗田中粟,便问曰:“汝何故盗此?” | 陶侃曾担任寻阳县的官吏,有一次看到有人偷田里的粮食,就问他:“你为什么偷这个?” |
对曰:“贫乏。” | 那人回答:“因为贫穷。” |
侃曰:“吾亦贫,然不盗。” | 陶侃说:“我也贫穷,但我没有偷。” |
乃赐之钱,使自买粟。 | 于是赏给他一些钱,让他自己去买粮食。 |
或谓侃曰:“此小人,何足与言!” | 有人对陶侃说:“这是个小人,何必和他多说!” |
侃曰:“吾虽贫,岂以贫而失节乎?” | 陶侃说:“我虽然贫穷,难道会因为贫穷而失去操守吗?” |
三、内容解析
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:
1. 陶侃的品德:即使自己也处于贫困之中,也不愿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,体现出高尚的个人操守。
2. 对待贫者的态度:陶侃并没有因为对方是“小人”而轻视,而是给予帮助,表现出一种包容与仁慈。
3. 节俭观念:文中强调“惜谷”,即珍惜粮食,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资源的重视,尤其在粮食短缺的年代,这种观念尤为重要。
四、结语
《陶侃惜谷》虽短,却蕴含深意。它不仅展示了陶侃的高尚品格,也为后人树立了节俭自律的榜样。在当今社会,面对资源日益紧张的现状,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