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什么意思】“外举不避仇,内举不避亲”是一句出自《左传》的古语,意思是:在选拔人才时,如果对方是外人(非亲属),即使与自己有仇,也不应因私人恩怨而回避;如果对方是亲人,即使有血缘关系,也不应因亲情而隐瞒或偏袒。这句话强调的是公正无私、唯才是举的原则。
一、
“外举不避仇,内举不避亲”出自《左传·襄公三年》,原意是说晋国大夫祁奚在推荐官员时,既不因为对方是自己的仇人而拒绝推荐,也不因为对方是自己的亲人而刻意回避。这句话体现了古代贤臣以国家利益为重、不计个人恩怨的高尚品格。
这一说法后来被广泛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选拔或推荐人才时,能够做到公正无私、不讲私情。它不仅是对官员的要求,也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一种倡导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左传·襄公三年》 |
原文 | “外举不避仇,内举不避亲。” |
意思 | 在推荐人才时,不因对方是仇人而回避,也不因对方是亲人而偏袒。 |
背景 | 晋国大夫祁奚举荐贤才的故事,体现公正无私的精神。 |
精神内涵 | 公正、无私、唯才是举、不计私情。 |
现代意义 | 强调选拔人才应以能力为主,不受人际关系影响。 |
应用场景 | 政府选拔、企业用人、组织管理等需要公正决策的场合。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外举不避仇,内举不避亲”不仅是古代政治智慧的体现,也具有现实意义。在现代社会中,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企业单位,在招聘、晋升、评优等环节,都需要秉持这一原则,避免因人情、关系而影响判断,从而保证公平和效率。
同时,这句话也提醒我们,在面对人际关系时,要保持理性与客观,不能让感情左右判断。真正有能力的人,应该得到应有的认可与机会,而不是因为与你有仇或有亲而被忽视或过度关照。
结语:
“外举不避仇,内举不避亲”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用人理念,它倡导的是一种超越个人情感、以能力和品德为标准的公平精神。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,这种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