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意义学习名词解释】“意义学习”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,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(David Ausubel)提出。它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,将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、非人为的联系,从而实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。与机械学习不同,意义学习更注重学习者的主动思考和知识整合能力。
一、意义学习的核心特征
特征 | 说明 |
实质性联系 | 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存在真实的逻辑联系 |
非人为联系 | 联系不是通过死记硬背或外部强加形成的 |
主动建构 | 学习者主动参与知识的加工与整合 |
深层理解 | 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内在逻辑,而非表面记忆 |
二、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区别
对比项 | 意义学习 | 机械学习 |
学习方式 | 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| 单纯重复记忆 |
知识掌握 | 理解并能灵活应用 | 只能记住表层信息 |
学习动机 | 内在驱动,兴趣为主 | 外部压力或强制要求 |
记忆持久性 | 长期记忆,不易遗忘 | 短期记忆,容易遗忘 |
应用能力 | 能迁移、运用知识 | 缺乏实际应用能力 |
三、意义学习的条件
1. 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:内容本身应具备清晰的结构和内在联系。
2. 学习者具备相应的认知结构:已有知识基础能够支持新知识的整合。
3. 学习者有积极的学习态度:愿意主动思考和联系已有经验。
4. 教师引导恰当: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,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。
四、意义学习的应用
在教学实践中,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促进意义学习:
- 使用类比、举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;
-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和总结;
- 鼓励学生将新知识与生活经验相联系;
- 设计开放性问题,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。
五、总结
意义学习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学习方式,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习者的主动参与。相比机械学习,它更能促进知识的长期保留和灵活应用。在教学中,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,从而提升学习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