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旁征博引是什么意思】“旁征博引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在说话或写作时,广泛引用各种资料、典故、文献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论点。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论证的广度和深度,体现出说话者或作者知识丰富、思维缜密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拼音 | 解释 |
旁征博引 | páng zhēng bó yǐn | 从多方面进行征引,广泛引用各种资料和典故,以增强说服力。 |
二、出处与用法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该成语最早见于清代学者章学诚的《文史通义·书教下》:“旁征博引,不厌其详。”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特别是在学术论文、议论文或演讲中,用来描述作者或演讲者引用大量资料来支撑观点。 |
近义词 | 引经据典、引古证今、旁采博引 |
反义词 | 言之无物、空洞无物、泛泛而谈 |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例子 |
学术写作 | 在写一篇关于传统文化的文章时,作者旁征博引,引用了《论语》《孟子》等经典著作中的句子。 |
演讲比赛 | 演讲者在比赛中旁征博引,通过历史事件和名人名言来加强自己的论点。 |
议论文写作 | 写作时为了增强逻辑性和权威性,作者常常会旁征博引,引用权威人士的观点或数据。 |
四、注意事项
注意事项 | 说明 |
避免堆砌 | 虽然要引用多方资料,但不能为了“旁征博引”而堆砌无关内容,应围绕主题展开。 |
注重逻辑 | 引用资料要与观点紧密相关,确保引用的资料能够有效支撑论点。 |
杜绝抄袭 | 引用需注明出处,避免侵犯他人版权或构成学术不端行为。 |
五、总结
“旁征博引”是一种高水准的表达方式,体现了说话者或作者的知识储备和逻辑能力。它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,也提升了文章或演讲的深度与广度。然而,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适度与准确性,避免流于形式或偏离主题。
结语:
“旁征博引”虽好,但更关键的是如何让这些引用真正服务于你的观点,而不是成为炫耀知识的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