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么是五花大绑】“五花大绑”是一个常见的中文成语,常用于描述将人或物体用绳子紧紧捆绑起来的状态。这个词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,在影视作品、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。它形象地表达了被牢牢控制、无法动弹的情景。
下面是对“五花大绑”的详细解释与总结:
一、基本含义
项目 | 内容 |
中文名称 | 五花大绑 |
英文翻译 | be tied up tightly / be securely bound |
词性 | 动词短语/名词短语 |
释义 | 用绳子将人或物紧紧捆绑,使其无法动弹 |
二、来源与演变
“五花大绑”最早源于古代的捆绑技术,通常指将人用绳索从多个方向进行固定,形成“五花”的形状,因此得名。这种捆绑方式常见于古代对犯人的束缚,也用于防止动物逃跑等场景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五花大绑”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字面意义,还常被用来比喻某种严密的控制或限制。
三、使用场景
场景 | 举例 |
影视作品 | 常见于古装剧、动作片中,表现人物被俘或受制的情节 |
日常对话 | 如:“他被警察五花大绑带走了。” |
文学作品 | 描写人物被擒、被困时常用此词增强画面感 |
比喻用法 | 如:“他被工作压得五花大绑,喘不过气来。” |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被捆、绑紧、缚住、束缚 |
反义词 | 自由、松绑、解放、释放 |
五、注意事项
- “五花大绑”多用于描述被动状态,带有一定负面色彩。
- 使用时需根据语境判断是否合适,避免过度夸张。
- 在正式写作中,可适当替换为“被束缚”、“被捆绑”等更书面化的表达。
六、总结
“五花大绑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汉语成语,主要用于描述被绳索紧密捆绑的状态。它既可用于实际情境,也可作为比喻使用,表达一种被限制、无法自由行动的感觉。了解其来源、用法和相关词汇,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表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