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寇字的基本解释】“寇”是一个常见的汉字,其含义丰富,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用法。本文将从字义、结构、常见用法及引申意义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,帮助读者全面理解“寇”字的含义与用法。
一、基本字义
“寇”字在汉语中主要表示外来的敌人或侵略者,常用于描述战争、冲突等情境。其本义为“敌对势力”,多指来自外部的威胁或侵犯行为。
- 本义:外来的敌人或入侵者。
- 引申义:劫掠、侵扰、骚扰等行为。
二、字形结构
字形 | 拼音 | 部首 | 总笔画 | 结构 |
寇 | kòu | 宀(宝盖头) | 10画 | 上下结构 |
“寇”字由“宀”和“戌”组成。“宀”表示房屋或庇护,“戌”则有“武器”之意,合起来可理解为“敌兵侵入屋内”,形象地表达了“外来侵略”的概念。
三、常见用法与例句
用法 | 例句 | 解释 |
名词 | 敌寇 | 指外来的敌人或侵略者。 |
动词 | 来寇 | 表示敌人前来侵犯。 |
形容词 | 寇盗 | 指强盗、盗贼。 |
副词 | 寇乱 | 指因外敌入侵而引发的动乱。 |
四、引申与文化内涵
“寇”在古代文学、历史文献中常用来描述国家之间的战争或边疆的不安定。例如:
- 《左传》:“郑人来献捷,谓之‘献捷’,非也,曰‘献俘’,若无寇,则不献。”
- 《史记》:“匈奴寇边,杀略吏民。”
这些例子反映出“寇”字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,它不仅是军事术语,也承载着民族、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。
五、现代使用情况
在现代汉语中,“寇”字使用频率较低,但在正式文体、历史文章或特定语境中仍有出现。如:
- “倭寇”:特指历史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者。
- “流寇”:指四处流窜的盗匪。
- “寇仇”:意为仇敌、敌人。
六、总结
“寇”字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汉字,其核心含义围绕“外敌”、“入侵”展开。通过了解其字形结构、常用意义及引申用法,可以更深入地掌握这一汉字的内涵。在日常生活中虽不常用,但在文学、历史等场合仍具重要意义。
项目 | 内容 |
字形 | 寇 |
拼音 | kòu |
部首 | 宀 |
总笔画 | 10 |
基本义 | 外来的敌人或入侵者 |
引申义 | 劫掠、侵扰、动乱 |
常见用法 | 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 |
现代使用 | 较少,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 |
如需进一步探讨“寇”字在古文中的具体应用或与其他字的搭配使用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