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东门逐兔出处于哪里】“东门逐兔”是一个成语,出自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。这个典故常被用来比喻人因贪图小利而陷入困境,或者形容因一时的冲动或错误判断而导致不良后果。以下是对“东门逐兔”出处的详细总结。
一、出处原文
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中记载:
> “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。书未发,威后问使者曰:‘岁亦无恙耶?民亦无恙耶?’使者曰:‘……’威后曰:‘今者吾与子之言,岂非所言乎?夫民者,天下之大本也。’”
但关于“东门逐兔”的具体出处,更准确的说法是来自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中的一个寓言故事:
> “宋人有耕田者,田中有株,兔走触株,折颈而死。因释其耒而守株,冀复得兔。兔不可复得,而身为宋国笑。”
虽然这段文字没有直接提到“东门逐兔”,但“守株待兔”这一成语正是由此而来。后来,“东门逐兔”被引申为类似含义,即因偶然机会获得利益后,不思进取,只求侥幸,最终导致失败。
二、历史演变与用法
| 项目 | 内容 |
| 出处 | 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(原为“守株待兔”) |
| 引申义 | 比喻因偶然机会获利后,不思进取,只求侥幸 |
| 常见用法 | 多用于批评那些依赖运气、不愿努力的人 |
| 现代应用 | 在现代语境中,可用于劝诫人们脚踏实地,不要幻想不劳而获 |
三、总结
“东门逐兔”虽不是出自同一原文,但其寓意与“守株待兔”极为相似。它源于古代寓言故事,强调的是对机遇的误解和对努力的忽视。在今天,这个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人们不要被短暂的成功迷惑,应持续努力,才能实现长远目标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东门逐兔”并非出自某一特定文献,而是后人根据类似故事进行引申和演绎的结果。了解它的出处和含义,有助于我们在生活中避免类似的错误判断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