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求仁得仁是褒义吗】“求仁得仁”是一个成语,出自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子曰:‘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’”后来演变为“求仁得仁”,用来形容一个人追求仁德,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或目标,是一种理想化的结局。
那么,“求仁得仁”到底是不是褒义词呢?下面将从含义、用法和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含义分析
“求仁得仁”字面意思是“追求仁德,最终得到了仁德”。这里的“仁”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,代表仁爱、善良、道德等正面价值。“求”表示追求,“得”表示实现。因此,这个成语整体上表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、符合道德理想的追求过程和结果。
在古代,这个成语常用于赞美那些坚守道德、不为私利而奋斗的人,尤其是那些为了道义而牺牲生命的人。例如,孔子弟子颜渊、曾参等人,都被视为“求仁得仁”的典范。
二、使用场景与语气
- 褒义使用:在大多数情况下,“求仁得仁”是作为褒义词使用的,尤其在文学、历史或道德评价中,用来赞扬一个人坚持原则、追求高尚理想的精神。
- 中性或略带讽刺:在某些语境下,也可能带有轻微的讽刺意味,比如当一个人过于执着于某种理想,而忽略了现实情况时,可能会被说“求仁得仁”,暗示其理想化或不切实际。
三、是否为褒义词?
综合来看,“求仁得仁”更倾向于褒义。它强调的是对道德理想的坚持和实现,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“仁”的高度重视。但在具体语境中,也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其情感色彩。
四、总结对比表
| 项目 | 内容说明 |
| 成语来源 | 出自《论语·卫灵公》,后演化为“求仁得仁” |
| 含义 | 追求仁德,最终实现理想,体现道德追求与理想实现 |
| 是否褒义 | 是(通常为褒义,但在特定语境下可能中性或略带讽刺) |
| 使用场景 | 文学、历史、道德评价中多用于褒扬;口语中较少见 |
| 例句 | “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,可谓求仁得仁。” |
| 注意事项 | 需根据上下文判断语气,避免误解其褒贬意义 |
五、结语
“求仁得仁”作为一个源自儒家经典的文化成语,承载着深厚的思想内涵。它不仅是对个人道德追求的肯定,也是对理想人格的推崇。在日常使用中,应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褒贬倾向,避免误读或滥用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