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】《陈太丘与友期》是出自《世说新语·方正》的一篇文言短文,讲述了魏晋时期一位名叫陈寔(字仲弓)的贤士与朋友约定出行,因朋友迟到而等待的故事。文章通过对话展现了诚信、礼让和智慧,体现了古代士人的道德风范。
一、原文
> 陈太丘与友期行,期日中。过中不至,太丘舍去,去后乃至。元方时年七岁,门外戏。客问元方:“尊君在不?”答曰:“待君久不至,已去。”友人便怒曰:“非人哉!与人期行,相委而去。”元方曰:“君与家君期日中。日中不至,则是无信;对子骂父,则是无礼。”友人惭,下车引之。元方入门不顾。
二、翻译
> 陈太丘和一位朋友约好一起出行,约定在中午时分出发。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,陈太丘就离开了,离开之后朋友才到。当时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只有七岁,在门外玩耍。客人问元方:“你父亲在吗?”元方回答说:“他等你很久了,已经走了。”客人很生气地说:“不是人啊!和别人约定一起走,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。”元方说:“您和我父亲约定的是中午。中午没到,就是没有信用;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,就是没有礼貌。”客人感到惭愧,下车想拉元方的手。元方却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。
三、总结与分析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世说新语·方正》 |
作者 | 刘义庆(南朝宋) |
主题 | 诚信、礼仪、人格尊严 |
人物 | 陈太丘(陈寔)、友人、元方(陈纪) |
故事梗概 | 陈太丘与友人约定出行,友人迟到,陈太丘先行离开。友人到后责怪陈太丘,元方据理反驳,使友人知错。 |
启示 | 为人应守信重诺,尊重他人,即使面对长辈也要有理有节。 |
四、语言特色
1. 简洁明了:全文仅70余字,却完整叙述了一个故事。
2. 对话生动: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,展现性格与立场。
3. 寓意深刻:以小见大,反映社会风气与个人修养。
五、文化价值
《陈太丘与友期》不仅是文学作品,更是一种道德教育的典范。它强调“信”与“礼”的重要性,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,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《世说新语》的其他篇章或相关历史背景,可继续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