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风筝鲁迅读后感】《风筝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,收录在他的散文诗集《野草》中。文章通过回忆童年时与弟弟一起放风筝的场景,表达了对封建伦理观念的批判,以及对自己过去行为的深刻反省。鲁迅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,揭示了旧社会中压抑人性、束缚自由的种种现象。
一、
《风筝》讲述的是作者儿时对弟弟放风筝的干涉,认为放风筝是“没出息”的行为,甚至因此破坏了弟弟做的风筝。多年后,当作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,感到深深的内疚与悔恨。文章不仅反映了家庭中的权力关系,也体现了鲁迅对传统思想的反思与批判。
二、核心主题
主题 | 内容说明 |
封建伦理的压抑 | 作者小时候受传统观念影响,认为放风筝是不务正业,表现出对儿童天性的压制。 |
自我反省与忏悔 | 成年后作者意识到自己当年的错误,表现出强烈的自责与悔意。 |
人性的觉醒 | 通过回忆与反思,表现出对自由、童真和人性的重新认识。 |
文化批判 | 鲁迅通过对个人经历的描写,间接批判了旧社会对人的束缚与压迫。 |
三、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
- 语言简洁而富有感情:鲁迅的语言平实但情感深沉,尤其是对往事的回忆,令人动容。
- 象征手法:风筝象征着自由与童真,而被毁的风筝则象征着被压抑的人性。
- 对比手法:通过童年与成年后的对比,突出作者的思想变化与成长。
四、个人感悟
读完《风筝》,让人不禁反思现代社会中是否还存在类似的问题——对个性的压制、对自由的限制。鲁迅用最朴素的故事,传达了最深刻的思想。他的文字虽不多,却字字千钧,值得反复品味。
总结:《风筝》不仅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,更是一篇充满哲思的作品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进步的同时,也要尊重个体的自由与尊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