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李白赵客缦胡缨原文及翻译】《赵客缦胡缨》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乐府诗,出自《古风·其十九》。这首诗以豪放的笔调描绘了边塞勇士的形象,表达了诗人对英雄气概的赞美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切。以下为该诗的原文、译文及简要总结。
一、原文
> 赵客缦胡缨,吴钩霜雪明。
> 银鞍照白马,飒沓如流星。
> 十步杀一人,千里不留行。
> 事了拂衣去,深藏身与名。
> 闲过信陵饮,脱剑膝前横。
> 将炙啖朱门,素霓倾壶中。
> 僻径入荒村,孤城闻鼓声。
> 感君恩,愿报君。
> 男儿何不带吴钩,收取关山五十州。
二、翻译
> 赵地的侠客佩戴着胡缨,手中的吴钩在霜雪中闪亮。
> 银色的马鞍映着白色的骏马,快如流星般飞驰。
> 他十步之内就能杀死一人,千里之外也无人能挡。
> 完成任务后,他拂袖而去,从不留下姓名。
> 他曾在信陵君的宴会上饮酒,把剑放在膝前。
> 在富贵人家吃烤肉,却将美酒倒入壶中。
> 他走过偏僻的小路进入荒村,听到孤城的鼓声。
> 感受你的恩情,我愿为你效命。
> 男儿为何不拿起吴钩,收复那五十州的土地?
三、
项目 | 内容 |
诗名 | 《赵客缦胡缨》(出自《古风·其十九》) |
作者 | 李白(唐代) |
类型 | 乐府诗 |
主题 | 豪侠精神、英雄气概、家国情怀 |
人物形象 | 赵地侠客,勇猛无畏,功成不居 |
表现手法 | 夸张、比喻、对比 |
思想内涵 | 对英雄主义的赞美,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|
四、简要分析
李白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个典型的“游侠”形象。他不仅武艺高强,而且重义轻利,不慕荣华,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。诗中“男儿何不带吴钩,收取关山五十州”一句,更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建功立业的豪情。
整首诗语言简练有力,节奏感强,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和豪放气概。
结语:
《赵客缦胡缨》不仅是李白对游侠精神的颂扬,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注。通过这首诗,我们可以感受到盛唐时期士人积极进取、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