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】一、文章概述
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所著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中的一篇重要文章。该文通过论述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的观点,强调了“仁政”与“民心”的重要性。文章指出,如果一个国家或领导者能够施行仁政,顺应民心,那么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帮助;反之,若违背民心,即使有地理优势,也难以长久维持。
本文旨在通过对原文的解读与翻译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内涵,并从中获得现实启示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 | 天时(时机)不如地利(地形有利),地利不如人和(人心归附)。 |
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 | 三里的内城,七里的外城,包围起来攻打却不能取胜。 |
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;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 | 围攻它,必定是得到了有利的时机;但仍然不能取胜,说明天时不如地利。 |
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;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 | 城墙不是不高,护城河不是不深,兵器不是不锋利,粮食不是不充足;但守军却弃城逃跑,这说明地利不如人和。 |
故曰: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国不以山溪之险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 | 所以说,使百姓安居乐业,不靠边界限制;巩固国家,不靠山川险阻;威慑天下,不靠武器强大。 |
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 | 得到道义的人,会有很多人支持;失去道义的人,只有少数人支持。 |
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 | 支持少到极点,连亲戚都会背叛他;支持多到极点,天下人都会归顺他。 |
以天下之所顺,攻亲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战,战必胜矣。 | 用天下都归顺的力量,去攻打那些被亲人背叛的人,所以君子不战则已,一战必胜。 |
三、总结
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是孟子关于政治与道德关系的重要论述。文章通过对比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”,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政治哲学道理:真正的力量来源于“人和”,也就是民心向背。一个国家或领导者,如果能施行仁政、赢得民心,就能获得广泛的支持,从而实现长治久安。
在现代社会中,这一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无论是企业经营、团队管理,还是国家治理,都需要注重“以人为本”,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信任基础。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,实现长远发展。
四、结语
孟子的这段话不仅是古代政治智慧的结晶,更是对现代人的一种提醒:无论身处何地,唯有“得道”才能“多助”,唯有“合乎人心”才能“众志成城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