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你问我答 >

白骨露于野

2025-09-18 10:26:35

问题描述:

白骨露于野,时间来不及了,求直接说重点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9-18 10:26:35

白骨露于野】“白骨露于野”出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朗传》中的一段话:“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。”这句话描绘了战乱之后的惨烈景象,土地荒芜、人烟稀少,甚至没有一只鸡在啼叫。它不仅是对战争后果的深刻描写,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动荡时期人民生活的艰难与悲惨。

一、

“白骨露于野”这一短语源于古代文学作品,常用来形容战争或灾难后的凄凉景象。其背后蕴含着对和平的渴望和对人性的反思。该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,还具有历史意义,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。

二、关键词解析

关键词 含义解释
白骨 指战死者的骸骨,象征死亡与战争的残酷
露于野 表示尸骨暴露在野外,无人收葬,体现社会秩序的崩溃
千里无鸡鸣 形容战乱后人口锐减,土地荒废,连鸡都不见踪影
历史背景 出自《三国志》,反映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的战乱局面

三、文化与历史意义

“白骨露于野”不仅是文学上的意象,更是历史现实的写照。它揭示了战争对人类文明的破坏,以及社会秩序崩塌后的绝望状态。在古代,这种景象常常出现在战乱频繁的年代,如秦末农民起义、三国混战等时期。

同时,这一短语也引发了后人对和平生活的珍惜与思考。在现代,它被广泛用于文学创作、影视作品中,用以表达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向往。

四、现代应用

应用场景 说明
文学创作 用于描写战争、灾难后的凄凉景象,增强作品的感染力
历史研究 作为研究古代战争和社会状况的重要参考
影视作品 用于营造压抑、悲壮的氛围,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
社会评论 用于批评当前社会问题,如环境破坏、资源浪费等

五、结语

“白骨露于野”不仅仅是一句诗文,更是一种历史记忆与文化符号。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,同时也警示人们不要重蹈战争的覆辙。无论是在文学还是现实中,它都具有深远的意义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