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纸醉金迷成语解释】“纸醉金迷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奢华、糜烂的生活方式。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富贵人家生活场景,常用于批评那些沉溺于享乐、不思进取的人或社会现象。
一、成语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纸醉金迷 |
拼音 | zhǐ zuì jīn mí |
出处 | 出自唐代诗人韦庄《秦妇吟》:“内库烧为锦绣灰,天街踏尽公卿骨。……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……纸醉金迷,歌舞升平。” |
本义 | 原指豪华奢侈的生活环境,如用纸糊的窗户、金饰的墙壁,以及饮酒作乐、歌舞升平的场面。 |
引申义 | 现多用来形容挥霍无度、沉迷享乐的生活状态,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。 |
二、成语用法
用法 | 示例 |
作谓语 | 他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,完全忘记了初心。 |
作定语 | 这个纸醉金迷的场所,让人感到窒息。 |
作宾语 | 他对纸醉金迷的追求让他失去了自我。 |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成语 |
近义词 | 花天酒地、醉生梦死、灯红酒绿 |
反义词 | 勤俭节约、清贫朴素、艰苦奋斗 |
四、使用场景
- 文学作品中:常用于描写封建贵族或现代富豪的奢靡生活。
- 日常生活中:可用于批评某些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,忽视精神修养。
- 新闻报道中:有时用于描述某些行业或群体的不良风气。
五、总结
“纸醉金迷”这一成语,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奢华生活的画面,也深刻反映了对物质欲望的批判。在现代社会中,它提醒人们要警惕过度消费和享乐主义,保持节俭和自律的生活态度。成语的运用需根据语境恰当选择,避免误用或滥用。
通过了解“纸醉金迷”的来源、含义及用法,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其在语言表达中的实际价值,同时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