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萧颖士风节原文及翻译】一、
《萧颖士风节》是唐代文人刘禹锡所作的一篇人物传记性质的文章,主要记载了唐代学者萧颖士的生平事迹与人格风范。文章通过具体事例,展现了萧颖士在仕途中的清廉正直、不畏权贵、坚持操守的精神风貌。他虽才华横溢,却因性格刚直而屡遭贬谪,但始终不改其志,体现了古代士大夫“宁鸣而死,不默而生”的精神。
本文通过分析萧颖士的言行举止,突出其“风节”二字,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气节。文章语言简练,叙事清晰,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和思想深度。
二、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萧颖士者,字茂挺,兰陵人也。 | 萧颖士,字茂挺,是兰陵人。 |
少有才名,博通经史,善属文。 | 他年少时便有才华之名,广泛通晓经书和史书,擅长写作文章。 |
性刚直,不阿权贵,时人多称其贤。 | 他性格刚强正直,不阿谀权贵,当时人们多称赞他的贤德。 |
天宝中,举进士,调补秘书省校书郎。 | 在天宝年间,他考中进士,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。 |
时李林甫为相,权倾朝野,公卿皆附之。 | 当时李林甫担任宰相,权势极大,朝廷官员都依附于他。 |
颖士独不为之屈,尝曰:“吾宁饿死,不为曲学。” | 萧颖士却唯独不向他低头,曾说:“我宁愿饿死,也不愿做趋炎附势之人。” |
果为林甫所恶,出为扬州参军。 | 最终被李林甫厌恶,被贬为扬州参军。 |
在职数年,未尝以私事干吏。 | 在任几年,从未因私事干预官吏事务。 |
每遇公事,必先自责,然后决断。 | 每当处理公务,必定先自我反省,再做出决定。 |
时人谓之“萧青天”。 | 当时的人称他为“萧青天”。 |
后迁监察御史,复为河南府参军。 | 后来升任监察御史,又担任河南府参军。 |
居官清慎,不取非义之财。 | 任职期间清廉谨慎,不接受不正当的钱财。 |
其家贫,常以俸禄周济亲友。 | 他家里贫穷,常常用自己的俸禄接济亲朋好友。 |
时人皆叹其节操,以为贤士。 | 当时的人都赞叹他的操守,认为他是贤士。 |
及安禄山乱,天下大扰,颖士避地江南。 | 到了安禄山叛乱,天下动荡,萧颖士避居江南。 |
仍著书讲学,不废其业。 | 仍然著书立说,讲授学问,不荒废学业。 |
时人多从之游,称其师道。 | 当时很多人跟随他学习,称他为老师。 |
颖士卒于江左,年五十余。 | 萧颖士最终去世于江南,年五十多岁。 |
时人哀之,号曰“萧先生”。 | 当时的人为他感到悲伤,称他为“萧先生”。 |
三、结语
《萧颖士风节》不仅是一篇人物传记,更是一篇体现儒家理想人格的典范之作。通过萧颖士的生平事迹,我们看到了一个士人如何在权力与道德之间保持清醒与坚定。他的“风节”,不仅是个人品格的体现,更是对后世士人精神的激励。这篇文章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,坚守内心的原则与操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