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诗经豳风鸱号译文】《诗经·豳风·鸱号》是《诗经》中的一篇,属于“豳风”部分。此诗以鸱鸟(即猫头鹰)的叫声起兴,借物抒情,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不满与对命运的感慨。全诗语言质朴,情感真挚,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。
一、原文与译文对照总结
原文 | 译文 |
啼彼鸱号,集于灌木。 | 猫头鹰啼叫着,聚集在灌木丛中。 |
未见君子,忧心如焚。 | 没有见到君子,心中焦急如火。 |
既见君子,不我以。 | 见到君子后,他却不把我当回事。 |
鸷鸟之羽,可以为罗。 | 鹰的羽毛,可以织成网。 |
虽则我亦无罪,汝何为我? | 虽然我没有过错,你为何要这样对我? |
君子信谗,好是劳人。 | 君子听信谗言,喜欢折磨百姓。 |
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。 | 你送我桃子,我回赠你李子。 |
不知其已,不知其极。 | 不知道他的底线,也不知他的极限。 |
人之多言,亦可畏也。 | 人的言语太多,也是可怕的。 |
二、
《诗经·豳风·鸱号》通过描写鸱鸟的叫声和聚集,引出诗人内心的忧愁与不安。诗中表达了对统治者不公的不满,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无奈。诗人借自然现象抒发情感,展现了古代社会中个体与权力之间的矛盾。
诗中“投我以桃,报之以李”一句,体现了古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尚往来原则,同时也暗含了对不公待遇的讽刺。而“人之多言,亦可畏也”则提醒人们言语的力量不容小觑,流言蜚语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。
三、艺术特色
1. 比兴手法:以鸱鸟起兴,引出诗人的情感,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。
2. 语言朴素:用词简单直接,贴近现实生活,富有民间气息。
3. 情感真挚:诗人表达的是内心真实感受,没有刻意修饰,极具感染力。
4. 寓意深刻:不仅讲述个人遭遇,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。
四、结语
《诗经·豳风·鸱号》虽篇幅不长,但情感深沉,寓意深远。它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叹,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批判。通过对自然意象的运用和语言的精炼表达,这首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