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抱残守缺出自何处】“抱残守缺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固守旧有的观念或事物,不思改进。这个成语虽然常见,但它的出处却并不广为人知。本文将从成语的来源、含义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入手,对“抱残守缺”的出处进行梳理和总结。
一、成语概述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抱残守缺 |
| 拼音 | bào cán shǒu quē |
| 含义 | 原指守住残破的瓦罐,比喻固守旧有、不求改进。现多用于批评思想保守、不愿接受新事物的人。 |
| 出处 | 《汉书·刘歆传》 |
| 用法 | 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 |
二、出处考证
“抱残守缺”最早见于西汉时期刘向所著的《说苑》中,但更为明确的出处是《汉书·刘歆传》。在《汉书》中,刘歆曾提出要整理古籍,反对当时一些学者“抱残守缺”的做法。
原文如下:
> “今诸生或抱残守缺,不肯改易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现在有些学者只是抱着残破的书籍,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方法。
由此可见,“抱残守缺”最初是用来批评那些固守旧学、拒绝变革的学者,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。
三、延伸理解
在古代,书籍的保存和流传极为不易,许多典籍因战乱或时间久远而残缺不全。因此,“抱残守缺”也反映了当时文化传承中的困境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们逐渐认识到,仅靠保留残缺的旧物是无法推动社会进步的。
四、总结
“抱残守缺”出自《汉书·刘歆传》,原意是指固守残破的旧物,后来引申为思想保守、不思进取。这一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文化传承的态度,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变化时应保持开放和进取的精神。
| 项目 | 内容 |
| 出处 | 《汉书·刘歆传》 |
| 初期含义 | 固守残破的旧物 |
| 现代用法 | 批评思想保守、不愿改进的人 |
| 文化背景 | 古代书籍保存困难,强调传承与变革之间的矛盾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抱残守缺”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,更是一种文化态度的体现。了解其出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与思想内涵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