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五蠹原文及翻译】《五蠹》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所著的一篇重要政论文,收录于《韩非子》一书。文章旨在批判当时社会中危害国家的五种人——“五蠹”,即:儒生、游侠、言谈者、工商业者和“利口之士”。韩非认为这些人在国家治理中起着消极作用,阻碍了国家的强盛与统一。
以下是对《五蠹》原文及其翻译的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,便于理解与查阅。
一、
《五蠹》一文通过分析当时社会中的五类人,指出他们对国家的危害。韩非主张以法治国,强调君主应依靠法律而非个人道德来治理国家。他批评儒家思想,认为其不切实际;反对游侠,认为其破坏秩序;否定言谈者,认为其空谈误国;排斥工商业者,认为其影响农耕;最后指责“利口之士”,认为其巧言令色,扰乱朝政。
韩非的观点虽带有强烈的法家色彩,但也反映了战国末期社会动荡、礼崩乐坏的现实。他对“五蠹”的批判,实际上是为法家思想的推行铺路,强调国家应集中权力,以法为本,实现强盛。
二、《五蠹》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夫民之性,恶劳而好逸。 | 人民的本性是讨厌劳动,喜欢安逸。 |
今有构木钻火于夏后氏之世,未有火化也。 | 在夏后氏的时代,有人用木头摩擦生火,那时还没有用火的方法。 |
今有取妻而富,无故而得财,人皆称其善。 | 现在有人娶妻而变得富有,没有缘由地得到钱财,人们都称赞他有本事。 |
是故圣人不贵尺之璧,而重寸之阴。 | 因此圣人不看重一尺长的玉璧,而重视一寸的光阴。 |
民之从事,不可不察也。 | 人民的行为,不能不加以考察。 |
五蠹者,民之大害也。 | 五种人,是人民的大害。 |
一曰儒者,二曰游侠,三曰言谈者,四曰工商业者,五曰利口之士。 | 第一是儒生,第二是游侠,第三是言谈者,第四是工商业者,第五是善于言辞的人。 |
儒者以文乱法,而侠者以武犯禁。 | 儒生用文辞扰乱法令,游侠用武力触犯禁令。 |
言谈者不务正业,工商业者不事耕作,利口之士则巧言令色,以惑乱人心。 | 言谈者不致力于正当职业,工商业者不从事耕作,善于言辞的人则花言巧语,迷惑人心。 |
故明主之国,无书简之文,以法为教;无先王之语,以吏为师。 | 所以英明的君主统治的国家,没有书籍文字,以法律为教育;没有古代君王的话,以官吏为老师。 |
三、结语
《五蠹》作为韩非的重要作品之一,深刻揭示了战国时期社会矛盾与思想冲突。通过对“五蠹”的批判,韩非表达了对法治的推崇和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否定。尽管他的观点在今天看来略显偏激,但其对国家治理的思考仍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《韩非子》其他篇章或法家思想,可继续阅读相关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