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造次是什么意思?出处是哪里?】“造次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用于书面语中,表示仓促、匆忙或轻率的意思。它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,有时也带有不谨慎、冒失的含义。本文将对“造次”的含义进行总结,并列出其出处。
一、造次的含义
词义 | 解释 |
1. 仓促、匆忙 | 指做事时没有充分准备,急于求成。 |
2. 轻率、冒失 | 表示行为不够稳重,缺乏考虑。 |
3. 作乱、叛乱 | 在某些古文中,“造次”也可指反叛或动乱。 |
二、造次的出处
出处 | 原文 | 说明 |
《论语·里仁》 | “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,造次必于是,颠沛必于是。” | 孔子强调君子即使在最紧迫的情况下,也要坚持仁德。 |
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 | “虽有周亲,不如仁人;百姓多怨,故亡。” | 此处“造次”未直接出现,但类似用法可见于古文中的急迫情境。 |
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 “造次而为,非礼之制。” | 指行事仓促,不合礼仪。 |
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 | “李世民曰:‘吾虽不敏,敢不自勉!’遂造次而起。” | 形容李世民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行动。 |
三、总结
“造次”一词主要表达的是在紧急或仓促情况下的行为方式,既可以指做事匆忙,也可以指态度轻率。其最早见于《论语》,后在历代典籍中被广泛使用,尤其是在描述人物在危急时刻的反应时。了解“造次”的含义和出处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相关语境的表达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“造次”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或与其他词汇的对比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