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乐不思蜀谁说的】“乐不思蜀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安于现状、沉迷于眼前的快乐,而忘记了原本的目标或故乡。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历史故事,源自三国时期,与刘禅有关。
一、成语来源总结
“乐不思蜀”最早出自《三国志·蜀书·后主传》。据记载,刘禅在蜀汉灭亡后被迁往魏国都城洛阳,司马昭曾问他是否思念蜀地。刘禅回答:“此间乐,不思蜀。”意思是这里很欢乐,不想念蜀地了。这句话后来演变为“乐不思蜀”,用来讽刺那些只顾眼前享乐、忘本的人。
二、相关人物及出处
人物 | 身份 | 出处 | 原话 | 含义 |
刘禅 | 蜀汉后主 | 《三国志·蜀书·后主传》 | “此间乐,不思蜀。” | 表示安于现状,忘记故土 |
司马昭 | 曹魏权臣 | 《三国志》 | —— | 试探刘禅的态度 |
诸葛亮 | 蜀汉丞相 | 《三国志》 | —— | 曾多次劝谏刘禅要思虑国家 |
三、成语演变与用法
“乐不思蜀”最初是描述刘禅的境遇,但随着时间推移,这个成语逐渐带有贬义,用来批评那些沉迷于享乐、缺乏远见的人。在现代语境中,它也可以用于自嘲,表示自己对当前生活感到满足,不愿再追求更多。
四、常见误用与注意点
- 误用场景:有人将“乐不思蜀”用于表达对某地的喜爱,而非强调“忘本”的含义。
- 正确用法:应结合上下文,明确指出“沉溺于享乐,忘记初衷”这一核心意义。
- 语气色彩:多为贬义,使用时需注意语境。
五、总结
“乐不思蜀”源于三国时期刘禅的言论,原意是表达安于现状、不思归乡的情绪,后演变为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成语。在使用时,应注意其褒贬色彩和具体语境,避免误用。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背景,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与用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