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在 三国演义里面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人是谁】在《三国演义》这部经典历史小说中,有一个人物因一次失败的计谋而被后人戏称为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,这个人物就是周瑜。虽然他并非直接“赔了夫人”,但他在“假戏真做”的策略中,最终导致了自己在赤壁之战后的失利,因此常被后人用来形容“得不偿失”的局面。
一、事件背景
赤壁之战后,曹操败退北方,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,共同对抗曹操。为了巩固双方关系,孙权提出将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,以此来加强联姻关系。然而,这一举动背后隐藏着一个计谋:周瑜设计让刘备娶亲,实则是想借此机会将刘备软禁在江东,从而控制刘备。
二、事件经过
1. 借荆州之名,行扣押之实
周瑜建议孙权以“迎亲”为名,邀请刘备到江东成婚,目的是趁机将其扣留,以便掌控荆州。
2. 刘备赴江东,诸葛亮早有准备
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,带着赵云前往江东。诸葛亮早已预料到周瑜的意图,安排赵云随行,并暗中布置以防不测。
3. 孙权与周瑜的计划落空
刘备在婚礼后并未被扣留,反而在赵云的帮助下顺利返回荆州。周瑜的计谋不仅未能成功,还让刘备更加稳固了在荆州的地位。
4. 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的典故来源
虽然周瑜没有真正“赔了夫人”,但他原本希望通过婚姻控制刘备,结果却反被刘备利用,失去了对荆州的影响力,甚至影响了东吴的战略布局。因此,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便成为对他这次失败计谋的调侃。
三、总结分析
项目 | 内容 |
人物 | 周瑜(东吴大都督) |
事件 | 借“迎亲”之名扣押刘备,结果失败 |
结果 | 刘备安然返回,周瑜失去战略优势 |
典故来源 | 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常用于形容得不偿失的结局 |
后世评价 | 周瑜虽智谋过人,但在此次事件中略显被动 |
四、延伸思考
尽管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并非周瑜真正的结局,但这一典故深刻反映了《三国演义》中人物之间的权谋斗争。它也提醒我们,在复杂的局势中,策略固然重要,但更需要考虑全局和长远利益。周瑜的失败,不仅是个人的失误,也是东吴在赤壁之后未能进一步扩大战果的原因之一。
结语:
“赔了夫人又折兵”虽然是对周瑜一次失败计谋的戏称,但它生动地展现了《三国演义》中人物的命运起伏与权谋较量。通过这段历史故事,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政治与军事的复杂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