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恼羞成怒的成语意思】“恼羞成怒”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感到羞愧而愤怒,进而表现出暴躁、不理智的行为。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批评、指责或尴尬场面时,因自尊心受挫而情绪失控的情景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恼羞成怒 |
拼音 | nǎo xiū chéng nù |
释义 | 因感到羞愧而愤怒,情绪失控,行为变得暴躁或不理智。 |
出处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瞋目而叱之,左右皆靡,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。范增曰:‘……此天亡楚也,非战之罪也。’项王默然不应。……遂与韩信战于垓下,败走。项王乃夜遁,至乌江,乌江亭长舣船待,谓项王曰:‘江东虽小,地方千里,众数十万人,亦足王也。愿大王急渡。’项王笑曰:‘天亡我,我何渡为!’……遂刎而死。——这段并非直接出自“恼羞成怒”,但其情绪变化与该成语含义相近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描写人物在受到刺激后情绪失控的状态,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中。 |
近义词 | 怒火中烧、气急败坏、暴跳如雷 |
反义词 | 心平气和、冷静理智、忍辱负重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被人当众指出错误 | 他被老师当众点名批评,顿时恼羞成怒,摔门而出。 |
面对失败或嘲笑 | 她比赛失利后,听到别人议论,恼羞成怒地反驳了几句。 |
对方言语挑衅 | 对方讥讽他的过去,他一听就恼羞成怒,差点动手。 |
三、成语背后的心理分析
“恼羞成怒”不仅是一种情绪反应,更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。当一个人在公共场合或重要场合感到丢脸时,往往会本能地选择通过愤怒来掩饰自己的脆弱。这种行为虽然看似冲动,但实际上可能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。
四、总结
“恼羞成怒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反映了人在面对羞辱或尴尬时的情绪变化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压力和批评时,保持冷静和理智是更为成熟的表现。了解这个成语的意义,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情绪管理。
如需进一步探讨相关成语或心理行为分析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