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什么意思】“不驰于空想,不骛于虚声”这句话出自《礼记·大学》: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”但现代人常引用的是近代学者梁启超在《敬业与乐业》中对这句话的化用:“……不驰于空想,不骛于虚声,惟以求真务实为归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不要沉溺于空洞的幻想,也不要追求虚无缥缈的名声。强调的是脚踏实地、实事求是的生活态度和工作精神。
一、
“不驰于空想”是指不要沉迷于不切实际的幻想或理想化的目标,而应关注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和行动;“不骛于虚声”则是指不要被表面的赞誉、浮夸的名声所迷惑,要注重实质内容和真实价值。
这两句话共同传达了一个核心思想:做人做事要务实、踏实,不能只停留在空谈或虚名上。它鼓励人们专注于实际努力,追求真实成果,而不是追逐虚幻的想象或浮夸的名声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原文出自《礼记·大学》,现代多引自梁启超《敬业与乐业》 |
字面意思 | 不驰于空想:不沉溺于空洞的幻想; 不骛于虚声:不追求虚幻的名声 |
深层含义 | 强调务实、求真、脚踏实地的生活和工作态度 |
现代意义 | 鼓励人们专注实际、避免空谈、拒绝浮躁 |
应用场景 | 适用于学习、工作、生活等多个领域,尤其适合需要坚持和实干的场合 |
与之相近的成语 | 实事求是、脚踏实地、知行合一 |
三、结语
“不驰于空想,不骛于虚声”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,也是一种处世智慧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,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被虚荣和幻想所迷惑,而是专注于当下,脚踏实地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。这种精神,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