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擒贼先擒王出自哪首古诗】“擒贼先擒王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,常用来比喻解决问题要抓住关键、抓住核心。这句话虽然在现代语境中被广泛使用,但其出处却有着明确的历史来源。
一、
“擒贼先擒王”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《前出塞》九首中的第四首。该诗句原意是说:想要捉住盗贼,首先要抓住他们的首领。后世将其引申为处理问题时应抓住主要矛盾或关键人物。
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一信息,以下通过表格形式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擒贼先擒王 |
出处 | 唐代杜甫《前出塞》九首·其四 |
原文诗句 | “挽弓当强,结发为丈夫。远戍十年,老母不识子。万里赴戎机,关山度若飞。朔气传金柝,寒光照铁衣。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。归来见天子,天子坐明堂。策勋十二转,赏赐百千强。可汗问所欲,木兰不用尚书郎,愿驰千里足,送儿还故乡。” (注:此为《木兰辞》内容,而非杜甫原诗) 实际上,“擒贼先擒王”出自杜甫《前出塞》九首·其四: “射人先射马,擒贼先擒王。” |
作者 | 杜甫(唐代) |
诗句含义 | 抓住敌人首领是制服敌人的关键,强调抓主要矛盾的重要性。 |
引申意义 | 在现实生活中,用于比喻处理问题时要抓住重点、核心或关键人物。 |
文化影响 | 成为常用成语,广泛应用于政治、军事、管理等领域。 |
三、补充说明
需要注意的是,“擒贼先擒王”虽常被误认为出自《木兰辞》,但实际出自杜甫的《前出塞》。这体现了古人对战争策略的深刻理解,也反映了杜甫诗歌中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。
此外,这一成语不仅在古代战争中具有指导意义,在现代企业管理、政策制定、社会治理等方面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杜甫的其他作品或相关历史背景,也可继续深入探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