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苏轼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】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、政治家和书法家,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。《后赤壁赋》是其继《前赤壁赋》之后的又一重要作品,内容深邃,语言优美,展现了作者对人生、自然与宇宙的深刻思考。本文将对《后赤壁赋》进行原文展示,并提供简明易懂的翻译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经典之作。
一、文章总结
《后赤壁赋》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,全文以游历赤壁为线索,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变化,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、世事变迁的感慨,同时也流露出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。文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,使文章更具哲理性与艺术性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是岁十月之望,步自雪堂,迁于南寺,夜与子由书,未毕而睡。 |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,我从雪堂出发,搬到南寺,夜里给弟弟苏辙写信,还没写完就睡着了。 |
既醒,以手叩门,童子应曰:“先生寝矣。” | 醒来后,用手敲门,童子回答说:“先生已经睡了。” |
乃起,披衣出户,月色如练,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。 | 于是起身,穿上衣服出门,月光如白绸般洒落,清风缓缓吹来,水面平静无波。 |
仰观宇宙之大,俯察品类之盛,所以游目骋怀,足以极视听之娱,信可乐也。 | 抬头观看广阔的宇宙,低头观察万物的繁盛,让眼睛自由地游览,心灵尽情地舒展,足以尽情享受视觉与听觉的乐趣,实在令人快乐。 |
然而,物与我皆无尽也,而吾与子之所共适。 | 然而,万物与我都不会终结,而我和你所共同拥有的,正是这种永恒。 |
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。 | 将自己寄托于天地之间,如同大海中的一粒小米,感叹自己生命短暂,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。 |
挟飞仙以遨游,抱明月而长终。知不可乎骤得,托遗响于悲风。 | 想要挟着仙人遨游,抱着明月长存。但知道这不可能轻易实现,只能把这份思绪寄托于悲凉的秋风之中。 |
三、结语
《后赤壁赋》不仅是苏轼对自然美景的描绘,更是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。文章语言凝练,意境深远,体现了作者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。通过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,苏轼传达了一种超越现实、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。这篇文章至今仍被广泛传诵,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