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鬼见愁是什么树】“鬼见愁”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感到一丝神秘与敬畏,它并不是一种常见的树木名称,而是一种民间俗称。实际上,“鬼见愁”通常指的是马桑树(学名:Coriaria nepalensis),也被称为“毒鼠子”或“黑果马桑”。这种植物在一些地区被用来制作毒药,具有一定的毒性。
一、
“鬼见愁”并非正式的植物学名称,而是民间对某些有毒植物的称呼。最常见的是指马桑树,其果实和叶片含有毒性成分,误食可能引发中毒甚至危及生命。由于其毒性较强,因此在民间有“鬼见愁”的说法,意指连鬼都不敢靠近,形容其危险性极高。
此外,在不同地区,“鬼见愁”也可能指代其他有毒植物,如乌头、断肠草等,但最常见的还是马桑树。因此,了解“鬼见愁”到底是什么树,有助于避免误食或误触,保障人身安全。
二、表格对比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常见名称 | 鬼见愁、马桑树、毒鼠子、黑果马桑 |
学名 | Coriaria nepalensis |
科属 | 紫草科(Boraginaceae) |
形态特征 | 落叶灌木,枝条直立,叶片对生,花小而呈淡绿色或白色,果实为黑色浆果 |
毒性成分 | 含有生物碱类物质,如马桑碱(coriamyrtillin) |
毒性表现 | 误食后可引起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头晕,严重时可致呼吸麻痹、死亡 |
使用情况 | 在部分地区曾用作毒药,用于捕鼠或驱虫 |
民间传说 | 因其毒性极强,民间称其为“鬼见愁”,意指连鬼都不敢靠近 |
安全提示 | 切勿随意食用或接触,尤其儿童应远离该植物 |
三、结语
“鬼见愁”虽是民间俗名,但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极具危险性的植物——马桑树。了解它的真面目,不仅有助于识别自然中的潜在威胁,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惕,避免误食中毒事件的发生。在野外活动时,遇到不熟悉的植物,最好保持距离,切勿轻信“民间说法”,以确保自身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