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今夕复何夕苏轼】“今夕复何夕”出自苏轼的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,是千古传诵的经典之作。这首词以中秋月夜为背景,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,语言优美,意境深远,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。
一、
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期间所作,当时他因政治失意,远离亲人,中秋之夜独坐望月,触景生情,写下此词。全词通过描绘中秋月色,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离别的无奈,以及对团圆的美好期盼。其中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更是成为千古名句,寄托了人们对亲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二、关键词解析
关键词 | 含义 |
今夕复何夕 | 意思是“今晚又是什么日子”,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叹。 |
苏轼 | 北宋著名文学家、政治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,诗词文赋俱佳。 |
水调歌头 | 词牌名,属于宋词中的一种格式。 |
明月几时有 | 表达对月亮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。 |
但愿人长久 | 希望亲人平安,情感真挚动人。 |
千里共婵娟 | 意指即使相隔千里,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,寓意团圆与思念。 |
三、艺术特色
1. 意境深远:词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,营造出一种空灵、悠远的氛围。
2. 情感真挚:苏轼在词中流露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。
3. 语言凝练:用词简洁而富有韵味,展现了苏轼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。
4. 哲理深刻:不仅写景抒情,还蕴含着对人生、宇宙的思考。
四、历史评价
历代文人对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给予了高度评价。清代词评家王世贞称其“清旷奇崛,风骨自高”。现代学者也普遍认为,这是苏轼词作中的巅峰之作,代表了宋代词坛的最高成就之一。
五、结语
“今夕复何夕”不仅是对一个夜晚的感叹,更是一种对人生、情感的深刻体悟。苏轼以一首词,将中秋之月与人间之情完美结合,留下了永恒的文化记忆。至今仍被广泛传诵,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