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失之千里的出处是哪里】“失之千里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因小失大、因细微的疏忽导致严重后果。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,但其具体出处却常常被混淆或误解。
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“失之千里”的来源,以下将从历史文献和语言演变的角度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直观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成语“失之千里”的含义
“失之千里”原意是指因为一点小小的失误,最终导致了巨大的损失或偏差。它强调的是细节的重要性,提醒人们要谨慎对待每一个环节,避免因小失大。
二、出处分析
根据现有史料和文献检索,“失之千里”这一说法最早可追溯至《左传》中的相关表述,但并未直接出现“失之千里”这一完整成语。较为接近的说法是“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,出自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。”后世逐渐演变为“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。
因此,“失之千里”并非一个独立的成语,而是对“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的简化或引申表达。
三、总结与对比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失之千里 |
出处 | 非独立成语,源自《礼记·大学》中“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 |
原文出处 | 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。”(后世引申为“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) |
含义 | 因小失大,因微小失误导致巨大后果 |
现代用法 | 常用于提醒人们注意细节,避免因小错酿成大祸 |
是否为独立成语 | 不是,是“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的简化版本 |
四、结语
“失之千里”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成语,但它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使用,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。理解其出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汉语成语的演变过程,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细节,避免因小失大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“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”的详细出处及历史背景,可参考《礼记》及相关古代文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