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十恶不赦的意思解释】“十恶不赦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一个人罪大恶极,无法宽恕。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法律制度,最早出现在《隋书·刑法志》中,指的是十种不可饶恕的重罪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十恶不赦”多用来形容行为极其恶劣、道德败坏的人,带有强烈的谴责意味。
一、成语含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十恶不赦 |
拼音 | shí è bù shè |
释义 | 指罪行极其严重,无法宽恕或赦免的人或行为 |
出处 | 《隋书·刑法志》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形容极端恶劣的行为或人物 |
近义词 | 罪大恶极、罄竹难书、不可饶恕 |
反义词 | 无罪可罚、从轻发落、宽大处理 |
二、历史背景
“十恶”最早是古代中国法律中对重罪的分类,具体包括:
1. 谋反:企图推翻朝廷
2. 谋大逆:破坏国家建筑或祖庙
3. 谋叛:背叛国家或君主
4. 恶逆:殴打或杀害尊长
5. 不道:杀人或残害无辜
6. 大不敬:冒犯皇帝或朝廷
7. 不孝:不孝父母或长辈
8. 不睦:家庭内部不和或谋杀亲属
9. 不义:杀害上司或同僚
10. 内乱:家族内部发生谋杀或奸淫等丑事
这些罪行在古代被视为最严重的犯罪,一旦被认定,通常会被判处极刑,且不得赦免。
三、现代使用场景
在现代,“十恶不赦”不再局限于法律层面,更多用于描述道德或社会行为上的极端恶劣。例如:
- 社会新闻:“该罪犯因抢劫杀人,被公众称为‘十恶不赦’。”
- 文学作品:“他为了一己私利,出卖国家机密,真是十恶不赦。”
需要注意的是,虽然“十恶不赦”具有强烈的负面色彩,但在实际使用中应避免滥用,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或情绪化表达。
四、常见误区
误区 | 正确理解 |
认为“十恶不赦”仅指刑事犯罪 | 其实也可用于道德或行为层面的极端恶劣 |
误以为“十恶不赦”是法律术语 | 实际上更偏向于口语和文学表达 |
使用时不分场合 | 应根据语境判断是否合适,避免过度夸张 |
五、结语
“十恶不赦”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,既体现了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,也反映了人们对道德底线的高度关注。在日常使用中,应准确把握其含义和适用范围,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