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工之侨献琴原文】一、
《工之侨献琴》是明代文学家刘基(字伯温)所著的一篇寓言故事,收录于《诚意伯文集》中。文章通过一个名为“工之侨”的工匠献琴的故事,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盲目崇拜古物、不辨真伪的风气,同时也表达了对真正艺术价值的重视。
故事讲的是工之侨得到一张古代名琴“伏羲之琴”,他觉得这把琴音色极佳,便想献给朝廷。但当他将琴献上后,朝中官员却因琴的外表并不华丽、纹饰不够繁复,而认为它不是真正的古琴,甚至怀疑其真实性。后来,工之侨故意在琴上刻上“古”字,并重新装饰,结果得到了赞赏和重用。这个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上一种“以貌取琴”的现象,即人们更看重器物的外观和年代,而非其内在的艺术价值。
这篇文章语言简练,寓意深刻,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,反映了作者对社会虚伪风气的批判。
二、表格展示:
项目 | 内容 |
文章标题 | 工之侨献琴原文 |
作者 | 刘基(明) |
出处 | 《诚意伯文集》 |
类型 | 寓言、讽刺散文 |
主旨 | 批判盲目崇拜古物、不辨真伪的社会风气,强调艺术价值应重于形式 |
故事梗概 | 工之侨得古琴,献于朝廷,因外貌不华而不被认可;后改饰并题“古”字,反受称赞 |
艺术特色 | 简洁生动,寓意深刻,讽刺性强 |
社会意义 | 揭示“以貌取物”的弊端,呼吁重视真实价值 |
启示 | 不应只看表面,应注重内在品质与真实价值 |
三、结语:
《工之侨献琴》虽短,却发人深省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事物时,不应仅凭表象下结论,而应深入观察、理性判断。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尤其是在信息纷杂、真假难辨的时代背景下,更值得我们深思与践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