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哀鸿遍野哀鸿的意思】一、
“哀鸿遍野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战乱或灾荒后,人民流离失所、痛苦呻吟的凄惨景象。其中,“哀鸿”指的是受苦的百姓,尤其是那些无家可归、悲鸣求救的人群。
这个成语最早出自《诗经》,后来被广泛用于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中,以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同情。在现代语境中,它也可以用来比喻社会动荡、民众苦难的局面。
为了更清晰地理解“哀鸿”的含义以及“哀鸿遍野”的整体意义,下面将通过表格形式进行详细说明。
二、表格展示
词语 | 含义 | 出处 | 用法 | 示例 |
哀鸿 | 指受苦的百姓,尤其是因战乱、灾荒而流离失所、悲鸣求救的人群。 | 《诗经·小雅·鸿雁》:“鸿雁于飞,肃肃其羽。之子于征,劬劳于野。” | 多用于描写社会动荡时期人民的苦难。 | “战乱之后,哀鸿遍野,民不聊生。” |
哀鸿遍野 | 形容灾荒或战乱后,到处是流离失所、悲痛呻吟的百姓。 | 《左传》等古籍中均有类似描述。 | 多用于文学、历史、政治等语境中。 | “连年饥荒,哀鸿遍野,百姓苦不堪言。” |
三、延伸说明
“哀鸿”一词源于古代对大雁的描写。大雁在迁徙时常常发出哀鸣,古人借此象征百姓的悲苦。因此,“哀鸿”不仅是字面意义上的“悲伤的雁”,更是对人间疾苦的象征。
“哀鸿遍野”这一成语,不仅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,也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公平与民生福祉。在今天,虽然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乱,但“哀鸿遍野”仍然可以用来比喻某些地区或群体面临的困境。
四、结语
“哀鸿遍野”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,其核心在于表达对人民苦难的关怀。理解“哀鸿”的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成语的深层内涵,从而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加准确地使用这一词汇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历史背景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