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么是诽谤罪】诽谤罪是指以捏造事实、歪曲真相的方式,故意损害他人名誉,情节严重的行为。根据中国《刑法》第246条的规定,诽谤罪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行为,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。该罪名在司法实践中常与网络言论、新闻报道等密切相关。
一、诽谤罪的基本定义
项目 | 内容 |
法律依据 |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246条 |
犯罪主体 | 一般主体,即年满16周岁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|
犯罪主观方面 | 故意,即明知是虚假事实仍故意传播 |
犯罪客体 | 他人的名誉权 |
犯罪客观方面 | 实施了捏造事实并公开传播的行为,造成他人社会评价降低 |
二、诽谤罪的构成要件
要件 | 说明 |
行为方式 | 通过文字、言语、网络等方式散布虚假信息 |
行为对象 | 具体的自然人或法人 |
行为后果 | 造成他人社会评价降低,影响其正常生活或工作 |
情节严重 | 包括多次诽谤、造成严重后果、引发群体事件等 |
三、诽谤罪的认定标准
情况 | 是否构成诽谤罪 |
无意中传播不实信息 | 不构成,需有“故意” |
传播真实信息 | 不构成,诽谤必须基于虚假内容 |
传播内容未被广泛传播 | 可能不构成“情节严重” |
传播内容导致他人精神损害 | 构成,可能涉及刑事追责 |
四、诽谤罪的法律后果
情节 | 处罚 |
情节较轻 |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、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|
情节严重 |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|
造成严重后果 | 可加重处罚,如导致被害人自杀、精神失常等 |
五、诽谤罪与相关罪名的区别
罪名 | 区别点 |
侮辱罪 | 侧重于公然贬低他人人格,通常不涉及具体事实 |
诬告陷害罪 | 以捏造事实向国家机关告发,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 |
侵犯名誉权(民事) | 属于民事侵权,不构成刑事犯罪 |
六、典型案例参考
- 案例1:某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某明星“吸毒”的虚假消息,引发大量转发,最终被法院认定为诽谤罪,判处有期徒刑一年。
- 案例2:公司员工因与同事发生矛盾,在工作群中散布对方“贪污公款”的谣言,后被起诉,被判刑六个月。
总结
诽谤罪是一种以损害他人名誉为目的的违法行为,其核心在于“捏造事实+故意传播+情节严重”。随着网络的发展,诽谤行为更加隐蔽且传播迅速,因此对诽谤罪的认定和打击也日益严格。公民在表达观点时应遵守法律法规,避免因一时冲动而触犯刑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