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荡气回肠是什么意思】“荡气回肠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文章、音乐、戏剧等艺术作品情感强烈、感人至深,能够深深打动人心,令人情绪激荡,久久难以平静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学中的修辞手法,强调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价值。
一、
“荡气回肠”原意是指声音或情感如波浪般起伏,令人心潮澎湃、情绪激动。后多用来形容文艺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,能引发读者或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。它不仅用于文学,也广泛应用于音乐、影视、演讲等领域,表示内容深刻、动人心弦。
在使用时,“荡气回肠”通常带有褒义,表达对作品的高度赞赏。其核心在于“情感的冲击力”与“艺术的感染力”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荡气回肠 |
拼音 | dàng qì huí cháng |
出处 | 《文心雕龙·情采》:“繁采寡情,味之无味;……荡气回肠,足以动人。” |
字面解释 | “荡”指波动,“气”指气息,“回”指回旋,“肠”指内心。整体形容情感激荡。 |
引申含义 | 形容作品情感强烈、感人至深,能引发强烈共鸣。 |
使用范围 | 文学、音乐、影视、演讲等艺术领域。 |
用法示例 | 这部电影情节跌宕起伏,荡气回肠,令人难以忘怀。 |
同义词 | 动人心弦、感人肺腑、扣人心弦 |
反义词 | 平淡无奇、索然无味、毫无波澜 |
褒贬色彩 | 褒义 |
常见搭配 | 荡气回肠的故事 / 荡气回肠的旋律 / 荡气回肠的表演 |
三、结语
“荡气回肠”不仅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高度评价,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体验。它提醒我们,在欣赏文学、音乐或影视作品时,真正打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能触动心灵深处的内容。无论是作者还是观众,都能在“荡气回肠”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与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