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人称一百岁为之什么年】在中国古代文化中,对年龄的称呼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,不仅体现了对长寿的尊重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内涵。其中,“一百岁”在古代被称为“期颐之年”,这一说法源于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百年曰期颐。”意指人到百岁,需依靠他人照料,故称“期颐”。
以下是对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展示。
一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总结
1. 襁褓:婴儿出生至满一岁。
2. 孩提:两岁至三岁。
3. 总角:儿童时期,约八九岁至十三四岁。
4. 垂髫:幼年,多用于女孩。
5. 豆蔻:女子十三四岁。
6. 及笄:女子十五岁,表示成年。
7. 弱冠:男子二十岁,表示成年。
8. 而立:三十岁,意为人生有立。
9. 不惑:四十岁,意为明白事理。
10. 知命:五十岁,意为懂得天命。
11. 花甲:六十岁,因六十干支循环一次。
12. 古稀:七十岁,出自杜甫诗句“人生七十古来稀”。
13. 耄耋:八十至九十岁,形容年老。
14. 期颐:一百岁,意为需要依靠他人生活。
二、古人称一百岁之年的称谓表
年龄 | 古称 | 出处/解释 |
100岁 | 期颐 | 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百年曰期颐。” |
三、结语
古人对年龄的称谓不仅是数字的简单表示,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。尤其是“期颐”这一称谓,体现了古人对长寿者的敬重与关怀。这些称谓至今仍被广泛使用或引用,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了解这些称谓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