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伯仲是什么意思】“伯仲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用于形容兄弟之间的排行或事物之间的比较。它源自古代的兄弟排行制度,后来引申为对人或事物之间优劣、高低的评价。
一、基本含义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词义 | 指兄弟中的长幼顺序,也可比喻事物之间的差异或优劣 |
来源 | 出自《周礼·地官·遂人》:“五家为比,五比为间,五间为族,五族为党,五党为州,五州为乡。”其中“伯”为长,“仲”为次 |
用法 | 常用于比较两人或两物的高下,如“伯仲之间”、“难分伯仲” |
例句 | “两人实力相当,难分伯仲。”、“他与哥哥相比,可谓伯仲之间。” |
二、详细解释
在古代,兄弟排行中,“伯”为老大,“仲”为老二,因此“伯仲”常用来表示兄弟之间的长幼顺序。例如:孔子有兄长叫“孟皮”,而他自己是“仲尼”,所以后人称他为“孔仲尼”。
后来,“伯仲”逐渐演变为一个比喻词,用来形容两个事物或两个人之间的差距不大,难以分出高下。比如在文学、艺术、体育等领域,常用“伯仲之间”来形容竞争激烈、难分胜负的情况。
三、常见搭配与用法
搭配 | 解释 |
难分伯仲 | 形容两人或两物水平相近,难以判断谁更优 |
伯仲之间 | 指两者之间没有明显优劣之分 |
伯仲之才 | 形容才能相当,不分上下 |
伯仲之术 | 指技艺相当,不相上下 |
四、使用注意事项
- “伯仲”多用于书面语,口语中较少使用。
- 使用时要注意语境,避免误用或误解。
- 在现代语境中,可灵活理解为“不分上下”或“难分高下”。
五、总结
“伯仲”最初是指兄弟中的长幼顺序,后来引申为对事物或人之间优劣的比较。在现代汉语中,常用于形容两者水平相近、难以分出高下。了解其本义和引申义,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词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