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何处惹尘埃的前一句】“何处惹尘埃”出自唐代禅宗六祖慧能的《坛经》中的一则偈语,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“顿悟”与“渐修”之争的代表句之一。这句话原本是针对当时佛教修行方式的一种反思和批判,强调心性本净、不染尘埃的思想。
一、
“何处惹尘埃”这句话的前一句是“菩提本无树”。这句偈语出自禅宗六祖慧能对神秀偈子的回应,表达了他对“顿悟”思想的深刻理解。
- “菩提本无树”:意指佛性本自清净,不需外修。
- “明镜亦非台”:比喻心性如明镜,无需刻意擦拭。
- “本来无一物”:进一步强调一切皆空,无相可执。
- “何处惹尘埃”:说明既然本无一物,自然不会沾染尘埃。
这一系列诗句体现了慧能主张的“顿悟成佛”思想,与当时主流的“渐修”观念形成鲜明对比。
二、表格展示
原文句子 | 出处 | 作者 | 含义解释 | 对应前一句 |
菩提本无树 | 《坛经》 | 慧能 | 佛性本自清净,不需外修 | — |
明镜亦非台 | 《坛经》 | 慧能 | 心性如明镜,无需刻意擦拭 | 菩提本无树 |
本来无一物 | 《坛经》 | 慧能 | 一切皆空,无相可执 | 明镜亦非台 |
何处惹尘埃 | 《坛经》 | 慧能 | 既然本无一物,自然不染尘埃 | 本来无一物 |
三、延伸思考
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”这一组偈语,不仅是禅宗思想的重要标志,也反映了佛教从“有为法”向“无为法”的转变。慧能的这一观点,打破了传统佛教对“修行”的执着,强调内心的觉悟与当下体验,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在现代社会中,这些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人们在纷扰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清净与自在。
结语
“何处惹尘埃”的前一句是“本来无一物”,而“本来无一物”的前一句是“明镜亦非台”,再往前则是“菩提本无树”。这四句诗层层递进,构成了慧能禅学的核心思想,至今仍被广泛传颂与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