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前倨后恭是什么意思以及出处是什么】“前倨后恭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不同地位或权力的人时,态度发生明显变化,起初傲慢无礼,后来却变得恭敬顺从。这个成语形象地刻画了人性中趋炎附势、见风使舵的一面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前倨后恭 |
拼音 | qián jù hòu gōng |
释义 | 以前傲慢,后来恭敬。形容人对权势者态度前后不一,谄媚奉承。 |
用法 | 作谓语、定语;多用于描述人的态度变化 |
近义词 | 趋炎附势、阿谀奉承、卑躬屈膝 |
反义词 | 傲然挺立、刚正不阿、不卑不亢 |
二、成语出处
“前倨后恭”最早出自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
> “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,吾乃今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。夫前倨而后恭,何也?”
这句话是苏秦在游说赵王失败后,被赵王冷落,后来他通过努力重新得到赵王信任,赵王对他的态度由冷淡变为恭敬。苏秦借此感叹:“我以前认为你是天下的贤公子,现在才知道你不是。”并指出赵王“前倨后恭”的态度变化。
三、成语用法与例句
1. 用法示例:
- 在职场中,有些人总是前倨后恭,对上级毕恭毕敬,对下属却趾高气昂。
- 那位官员一开始对百姓颐指气使,后来却前倨后恭,只因对方是达官贵人。
2. 现代应用:
- 该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缺乏原则、一味讨好权贵的人。
- 在文学作品或历史分析中,也常用来描绘人物性格的转变。
四、总结
“前倨后恭”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成语,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写照。它揭示了人们在面对不同身份和地位时,容易产生态度上的偏移。虽然这种行为在现实中屡见不鲜,但真正有操守的人,应当坚持原则,不因外力而改变本心。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含义 | 从前傲慢,后来恭敬,形容态度变化大 |
出处 | 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 |
用法 | 描述人对权势者的态度变化 |
含义延伸 | 批评趋炎附势、缺乏原则的行为 |
现代意义 | 提醒人们保持真诚,不随波逐流 |
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成语或相关历史背景,可继续探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