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噤若寒蝉意思】“噤若寒蝉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人在受到惊吓或感到害怕时,不敢说话、不敢发声的状态。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面对危险或紧张情况时的沉默和恐惧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含义 |
噤 | 闭口不言 |
若 | 像 |
寒蝉 | 冬天的蝉,因寒冷而不再鸣叫 |
整体意思:像冬天的蝉一样,因为寒冷而不敢发声,比喻人因害怕而不敢说话。
二、出处与用法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杜密传》:“太守刘胜,清高有节,闻其名,欲以礼聘之。密辞曰:‘吾虽不才,然知此道,非敢自弃。’遂称疾不起。州郡多为请者,密终不从。于是士人皆叹曰:‘刘君之德,可比古之贤人,而杜君之志,可谓噤若寒蝉。’”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人在紧张、害怕或受到威胁时的沉默状态 |
感情色彩 | 贬义(表示人的胆怯或被迫沉默) |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成语 |
近义词 | 默不作声、哑口无言、低头不语 |
反义词 | 唾沫横飞、侃侃而谈、高声喧哗 |
四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工作场合 | 在老板发怒时,所有人都噤若寒蝉,没人敢说话。 |
家庭环境 | 孩子犯了错,看到妈妈脸色不好,立刻噤若寒蝉。 |
社会事件 | 面对严厉的审查,记者们噤若寒蝉,不敢发表评论。 |
五、总结
“噤若寒蝉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在恐惧或压力下保持沉默的状态。它不仅表达了语言上的沉默,更暗示了一种心理上的压抑与不安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境合理使用这个成语,增强语言的表现力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词语的含义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