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肸蚃之交的出处是哪里】“肸蚃之交”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深厚、真诚的友谊。虽然这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,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却值得探讨。
本文将从“肸蚃之交”的出处入手,结合相关文献资料,总结其来源及含义,并以表格形式直观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
“肸蚃之交”出自古代典籍《庄子·大宗师》,原文为:“子舆与子桑友,而子桑之妻死,子舆吊之,曰:‘吾与子游于父之丘,而子桑之妻死,吾为之无言。’子桑曰:‘吾以为子知之矣,子之不言也。’子舆曰:‘吾以为子知之矣,子之不言也。’于是乎,子桑乃泣,而子舆亦泣。此之谓‘肸蚃之交’。”
这段话描述的是两位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,即使在对方遭遇丧妻之痛时,也能彼此理解、共情,体现出一种超越言语的情感联系。因此,“肸蚃之交”象征着一种高度默契、心灵相通的友情。
需要注意的是,“肸蚃”二字在古文中并不常见,可能为音近或形近字的误写,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“息壤”或“息心”等词的误传。但从语义上来看,“肸蚃之交”更倾向于表达一种心灵相通、情感共鸣的友情。
二、信息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被蚃之交 |
出处 | 《庄子·大宗师》 |
原文引用 | “子舆与子桑友……此之谓‘肸蚃之交’。” |
含义 | 形容朋友之间心灵相通、情感深厚、无需言语即可理解的友情 |
字面解释 | “肸”、“蚃”均为古文中的生僻字,具体含义尚有争议,可能为音近字或误写 |
文化意义 | 体现中国古代对真挚友情的重视,强调精神层面的交流与共鸣 |
现代使用 | 较少使用,多见于文学作品或学术研究中 |
三、结语
“肸蚃之交”虽非现代常用成语,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友情理念仍具有现实意义。它提醒我们,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,真正的朋友不仅是生活中的陪伴者,更是心灵上的知己。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出处与内涵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