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跋前踬后的意思】“跋前踬后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出自《诗经·小雅·宾之初筵》:“左右秩秩,跄跄济济,俾尔多福,无咎无誉。……既醉以酒,既饱以德,而夫是之,谓之不义。……其未有也,莫如人之不仁。”后世引申为形容做事进退两难、前后受困的状态。
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人在行动中陷入困境,前进困难,后退也不易,处于一种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。它不仅用于描述个人处境,也可用于描述政策、计划或局势的复杂性与矛盾性。
一、
“跋前踬后”原意是指行走在泥泞中,前脚踩到泥里,后脚也陷进去,形容进退两难、处境艰难。现代常用此词来比喻在做事情时,因各种原因导致无法顺利推进,前后都受到阻碍,难以做出决定或采取行动。
该成语带有较强的贬义色彩,强调的是被动和无奈的状态,而非主动选择的结果。因此,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,避免误用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跋前踬后 |
出处 | 《诗经·小雅·宾之初筵》 |
字面意思 | 前脚踩入泥中,后脚也陷进去,形容进退两难 |
引申含义 | 比喻做事进退维谷、处境艰难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的困境,常带贬义 |
近义词 | 进退两难、左右为难、举步维艰 |
反义词 | 一帆风顺、得心应手、左右逢源 |
使用场景 | 描述工作、生活、决策等方面的困境 |
例句 | 他在这个项目上跋前踬后,不知该如何继续下去。 |
三、使用建议
在日常写作或口语中,“跋前踬后”适合用于较为正式或书面的语境,尤其在分析问题、描述困境时,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。但需注意不要过度使用,以免显得生硬或不够自然。
此外,由于该成语较为文言,现代人使用时可适当解释,以确保听者或读者能准确理解其含义。
通过以上总结和表格,可以清晰了解“跋前踬后的意思”,并掌握其正确用法及适用范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