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后七子是指哪七个人】“后七子”是中国明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,属于“前七子”的延续与补充。他们主张复古,提倡学习汉唐文章,反对当时流行的八股文和萎靡的文风。尽管“后七子”在文学理论上并不如“前七子”那样系统,但他们在文学创作和传播上仍有一定影响。
一、后七子简介
“后七子”是相对于“前七子”而言的,指的是明代中后期以李攀龙、王世贞为代表的七位文学家。他们虽无明确的组织形式,但因在文学思想和创作上具有相似性,被后人归为一类。他们继承了“前七子”的复古主张,强调文以载道、诗必盛唐,重视辞藻与格律。
二、后七子成员名单
序号 | 姓名 | 籍贯 | 主要成就与特点 |
1 | 李攀龙 | 山东济南 | 文学理论家,倡导“文必秦汉,诗必盛唐” |
2 | 王世贞 | 南直隶太仓 | 古文家、诗人,著有《艺苑卮言》 |
3 | 谢榛 | 山东临清 | 诗人、诗论家,提出“四声八病”说 |
4 | 殷士儋 | 山东聊城 | 官员、诗人,诗风典雅 |
5 | 吴国伦 | 湖北兴山 | 诗人、政治家,作品多反映现实 |
6 | 赵时春 | 甘肃平凉 | 诗人、学者,诗风沉郁 |
7 | 徐中行 | 浙江绍兴 | 诗人、学者,注重诗歌格律 |
三、总结
“后七子”是明代中期至晚期的重要文学群体,虽然人数不多,但在当时的文坛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。他们延续了“前七子”的复古主张,强调对古典文学的学习与模仿,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。不过,由于过于拘泥于古法,也受到一些批评。总体而言,“后七子”是明代文学复古思潮中的重要一环,值得进一步研究与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