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舍本逐末成语故事】“舍本逐末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,用来形容做事时忽视了主要问题,反而去追求次要的、表面的东西。这个成语出自《韩非子·五蠹》,原文是:“夫工巧之为,其本也;而利之为,其末也。”后来演变为“舍本逐末”,意指放弃根本,追逐枝节。
在古代社会,人们常常用这个成语来批评那些不注重实质、只看表面的人和事。例如,在治理国家时,如果只关注表面上的政绩,而不解决百姓的实际困难,就是“舍本逐末”的表现。同样,在学习或工作中,如果只注重形式上的完美,而忽略了内容和本质,也是一种典型的“舍本逐末”。
成语总结与分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舍本逐末 |
出处 | 《韩非子·五蠹》 |
原义 | 放弃根本,追求枝节 |
现代用法 | 比喻做事不抓重点,只注重表面 |
近义词 | 本末倒置、舍近求远 |
反义词 | 抓纲举目、循序渐进 |
典型例子 | 在工作中只注重报表数据,忽略实际成效 |
教育意义 | 强调要把握核心问题,避免偏离主题 |
成语故事简述
春秋时期,齐国有个大夫叫田成子,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,常常做一些表面功夫,比如大兴土木、举办豪华宴会,却忽视了百姓的生活疾苦。他的做法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风光,但实际上却失去了民心。后来,齐国的百姓纷纷起来反抗,最终导致田成子的失败。这件事被后人称为“舍本逐末”的典型例子。
通过这个成语,我们可以学到: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,都应该抓住事物的本质,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。只有从根本入手,才能真正解决问题,取得长远的成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