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七月既望的既望是什么意思】在古文阅读中,常常会遇到一些特定的词语,比如“七月既望”。这句话出自《赤壁赋》:“壬戌之秋,七月既望,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。”这里的“既望”是一个常见的古代时间术语,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。
一、
“七月既望”中的“既望”是古代用来表示月相的一种说法。根据月亮的运行规律,“望”指的是农历每月的十五日,也就是月亮最圆的时候。而“既望”则是在“望”之后的一天,即农历每月的十六日。
因此,“七月既望”可以理解为“农历七月十六日”。这种表达方式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,用于描述具体的时间点,同时也能体现出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。
二、表格说明
词语 | 含义 | 说明 |
七月 | 农历月份 | 指的是农历的七月,不是公历的七月 |
既望 | 时间术语 | 表示“望”之后的一天,即农历每月十六日 |
望 | 月相名称 | 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,月亮最圆之时 |
七月既望 | 时间表达 | 表示农历七月十六日,常用于古文描写 |
三、结语
“既望”作为古代时间表达的一部分,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细致观察,也丰富了古文的语言表达。在阅读古文时,掌握这类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。
通过本文的解释和表格对比,相信你对“七月既望”的“既望”有了更清晰的认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