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沐猴而冠的意思和典故】“沐猴而冠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一个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像人,但行为举止却十分粗俗、不体面,甚至毫无教养。这个成语常用于讽刺那些没有真正才能或修养,却妄图装模作样、冒充有身份的人。
一、成语释义
| 词语 | 含义 |
| 沐猴 | 指猴子,比喻无能之人 |
| 而冠 | 意为戴上帽子,象征成人或有身份的人 |
| 沐猴而冠 | 比喻没有真正才能或修养的人,却装模作样,自以为是 |
二、成语来源与典故
“沐猴而冠”最早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。在秦末乱世中,项羽曾攻入咸阳,焚烧秦宫,杀死秦王子婴,并分封诸侯。当时,有人劝他定都关中,以图长久之计,但项羽却说:“富贵不归故乡,如衣绣夜行,谁知之者!”后来,有人对项羽说:“人言楚人沐猴而冠,果然。”意思是说,楚人不过是戴了帽子的猴子,外表像人,其实还是猴子。
这句话原本是讥讽项羽出身低微,不懂礼节,缺乏政治远见,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,用来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却装腔作势的人。
三、用法与示例
- 用法:多用于贬义,形容人虚伪、做作、不自量力。
- 示例:
- 他虽身居高位,却言行粗鄙,简直是个沐猴而冠。
- 这个商人只会耍嘴皮子,实则毫无能力,真是沐猴而冠。
四、总结
“沐猴而冠”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。它提醒人们,外在的装扮不能掩盖内在的空虚,真正的修养和能力才是立足社会的根本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应避免成为“沐猴而冠”的人,做一个内外兼修、知行合一的人。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沐猴而冠 |
| 出处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 |
| 释义 |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却装模作样的人 |
| 典故 | 项羽被讥讽为“沐猴而冠”,讽刺其出身低微、不懂礼节 |
| 用法 | 多用于贬义,指虚伪、做作的人 |
| 示例 | “他虽身居高位,却言行粗鄙,简直是个沐猴而冠。” |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