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郁多罗僧的意思是什么】“郁多罗僧”是一个佛教术语,源自梵文“Uttarāṅga”,意为“上衣”或“外衣”。在佛教的僧侣服饰中,“郁多罗僧”是比丘(出家男众)日常穿着的衣物之一,属于三衣之一。它主要用于遮蔽身体,具有宗教象征意义和实用功能。
以下是对“郁多罗僧”的详细解释与总结:
一、基本含义
| 项目 | 内容 |
| 拼音 | Yù duō luó sēng |
| 梵文 | Uttarāṅga |
| 中文意思 | 上衣、外衣 |
| 所属宗教 | 佛教 |
| 使用对象 | 比丘(出家男众) |
| 功能 | 遮体、宗教象征、修行规范 |
二、佛教三衣之一
在佛教中,比丘的袈裟分为三种,合称“三衣”:
1. 安陀会(Antaravāsaka):内衣,贴身穿着。
2. 郁多罗僧(Uttarāṅga):外衣,覆盖上半身。
3. 僧伽梨(Sanghati):大衣,用于正式场合或寒冷天气。
其中,“郁多罗僧”是最常穿的一种,尤其在日常修行和行脚时使用。
三、历史与文化背景
“郁多罗僧”最早源于印度古代的服饰习惯,后被佛教吸收并赋予宗教意义。佛陀规定比丘应穿着简朴、统一的衣物,以示谦卑、无我、清净。因此,“郁多罗僧”不仅是生活用品,更是修行者身份的象征。
四、现代意义
在现代社会,虽然许多佛教徒不再严格遵循传统服饰制度,但“郁多罗僧”仍然在一些佛教寺院和修行团体中被保留,作为对传统和信仰的尊重。
五、总结
“郁多罗僧”是佛教中比丘所穿的一种外衣,属于三衣之一。它不仅具有实际的遮体功能,更承载着宗教意义,体现了佛教的简朴、自律与修行精神。了解这一概念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佛教文化与僧侣生活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佛教三衣或其他佛教术语,可继续关注相关文章。


